只有在本质上认清市场,向真正的“消费者利益”妥协,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步。
不久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一则关于《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通知一出,便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皱眉者有之、惶惶者有之,热情的支持者却鲜有。究其原因,无外乎可能颁布的新规中颇为关键的一条会触及许多经营者的利益:“经营者对外宣称折价、降价的,应当以同一经营者在同一经营场所内,在本次促销活动前7日内最低成交价格为计算基准价格。如果前7日内没有交易的,折价、降价应当以本次促销活动前最后一次交易价格为计算基准价格。”对于酒类经营者而言,实际上一直存在扫码价与实际零售价存在巨大差异的事实:以扫码价标高产品价值,遂又通过实际成交价的落差来让消费者获得“满足感”,这已成为许多经营者惯用的伎俩,甚至逐渐成为商业上的一个“潜规则”。
但有经营者表示,这一新规很难落地,毕竟定价权在其手中,具体到怎么规避监督及惩罚其实有不少办法。然而,这样的操作在信息越发透明的今天,消费者还会蒙昧的继续怀着“感激”的心态来为不实的价值买单么?当然不可能。甚至,这种与许多企业一直鼓吹的“消费者利益至上”背道而驰的规则,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质疑。也因此,我们认为在竞争不断升级,品牌激烈抢夺存量空间之际,经营者更应该在本质上认清市场,向真正的“消费者利益”妥协,才有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站稳脚步。
于此,不得不让人想到如今正在与美国硬刚,但却拥有祖国助力的华为。尽管,任正非认为自己难及“民族英雄”的褒誉,但华为这家企业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得上“民族企业”,至少其花费数百亿只用于研发核心技术、潜心打造基础力量方面,便是许多所谓的领袖企业难以企及的。恰如俞敏洪曾言:“中国有些企业家干的是能捞一把就捞一把的事儿。中国的科技应用水平不低,但多数利用的是中国人的低级趣味,包括阿里巴巴、拼多多、腾讯。”其中,不难看出中国商业的软肋。而放在酒业,我们如今还在对明码实价这种商业基本操守,报以利益得失之心,可谓落了下乘。
我们更应该像华为一样,以端正之心、更韧性之心,去做更多的基础性建树,以此服务消费者、建树行业、回馈社会,这样企业才能获得社会认同,才能经得住市场长久考验。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