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酒庄投资发展论坛丨钱文忠:白酒是中国文化特色修身方式、生活美式和美学方式

糖酒快讯 + 关注 1个月前

4月8日下午,由邛崃市委、市政府联合白酒美学盛典组委会主办的“首届酒庄投资发展论坛”圆满落下帷幕!本次活动由邛崃市人民政府和白酒美学盛典组委会主办,得到了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广东酒业协会、中国酒业协会,河南酒业协会、成都食品技术开发应用协会和邛崃市邛酒发展中心热情支持。

本次论坛邀请到了邛崃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王瑞平,中国酒业协会原酒委员会理事长谢明,白酒美学盛典组委会代表杨军,现象级学者钱文忠,酒业实业家方翔,李渡酒业品牌总监、销售公司副总经理胡雪,以及成都酒庄联盟理事长梁岸,柏图/戎子酒庄张文泉,江记酒庄樊力,陈太吉酒庄范绍辉,回澜蒸馏所岳勇等酒庄领袖代表参加。

期间,与会嘉宾与参会代表就如何把握酒庄转型机遇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并积极倡导将区域产业发展和创新产品研发结合起来,以助推川酒成都产区·邛崃产业格局发展,实现整个白酒行业的新的突破和可持续发展。

其中,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先生特别分享了他的观点。钱文忠提到,他的演讲主题为《白酒的中国文化力量》,而提到这个,长期主义四个字就非常关键。钱文忠指出:“文化有力量,有巨大的力量,但是文化的力量发挥的速度和呈现的速度未必如我们的想象,但是如果用长期主义的角度来看,文化最终将发挥决定性的力量,所以也请各位用长期主义的心态来听我的分享。”

钱文忠的讲话中提到,酒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酒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它特别具有两面性,而且变化多端,“酒炙热是火,冷酷是冰,酒温柔如丝绸,锋利是钢刀,酒能让人超脱才华横溢,放荡无偿,又能叫人丢掉面具原形毕露,口吐真言,酒能让人忘却烦恼,幻化在绝对自由时空中尽情翱翔,酒也能叫人忘却性命,沉沦到道德深渊处,酒就是这样一种变化多端而具有两面性而我们又无法离开的客观存在。”

酒文化说到底是要发扬酒物质里面最正面最积极的对象。在古希腊的悲剧当中西方的酒神文化上升到理论高度,因此西方的酒文化也具有非常悠久的传统,到了近代德国哲学家尼采撰写了很多这方面的文字,尼采认为酒神精神代表了一种情绪的发泄,是抛弃传统的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人类在某种绝望痛苦的哀号中借助酒获得极大快意,我们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说这是西方酒文化的主流和主体。

中国酒文化当然是世界酒文化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在中国从一个长时段历史阶段来考察的话,在中国酒文化恐怕是以道家哲学为主要的源头,我们绝不是说儒家文化对中国酒文化没有贡献,实际上有非常大的贡献,甚至佛家文化依然对中国酒文化有它的贡献,然而在中国酒文化最核心的部分我们可以观察到是道教的哲学。

道家做到天人合一,比如庄周高唱自由之歌,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和荣辱,这是中国酒和世界酒文化的某种程度的不同。离开30年前旅居台湾国学大势钱穆大师去世,他临终前留给后人文化遗言就提醒我们注意,中国文化核心精神就是天人合一,而离开今天14年年前当代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去世,季羡林先生留给我们后人的文化的交代或者说遗言依然是中国文化最核心精神是天人合一,而在追求天人合一去探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部过程当中,酒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载体。

中国的酒文化特别体现在文学艺术家以及他们创作过程当中,酒对此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自由而艺术,因艺术而产生美,因醉酒而获得艺术的自由状态,这是古代中国的艺术家为了解脱束缚获得艺术蓬勃创作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传统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生活方式。我们大家都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名士有第一醉鬼之称柳林,他在酒的助力下他感到即使是宇宙也都是非常狭小,他提出大宇宙,他提倡幕天席地,也就是以天为被,地为床,随着自己意志自由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他说无然而醉,豁然而醒,大家看这种境界,无然而醉,自然而醒,这样一种自在的状态这就是一种至人的境界。这是中国酒文化的体现,在魏晋南北朝有很多记载。

此外,李白自称臣是酒中仙,讲的就是人在酒的助力下能化身为仙。包括到了宋代的时候都有这样的诗句,“一杯还没有喝完,我的诗已经写完”,写出来的诗能够使天感到震惊,这都是中国古代诗人留下的他们和酒接触的留下的切身感受。

特别有意思南宋有一位诗人,这位诗人也许大家不熟悉,但是我觉得他留下的描摹中国酒文化最棒七个字,这位诗人叫张元年,他讲“醉来赢得自由身”,靠喝醉摆脱种种世俗的束缚,摆脱某种外在的限制,摆脱某种不得已不自在的状态,来赢得自由身。

当然中国古代文化有很多,汗牛充栋,不仅诗歌是这样,在中国书画当中也有酒,大家熟悉郑板桥曾经留下过这样的诗,他面对各种求他画的人讲,说对月只恨酒来迟,你要求我来画,你只能等我喝到烂醉。酒对于中国传统文人压实或者天才书画家来讲真的是非常好的审美媒介,富春山居图,也是酒不醉不能画,大家熟悉《兰亭序》更是王羲之醉酒以后挥毫而作,而更他醒来以后他觉得前面那个是我喝醉了写得,我清醒状态应该写的更好,所以他从来写了记事本,反而不能超过它。所以酒是一种能够让人发挥出他最大潜力的一种媒介,历史上还有无数重要人物借美酒以浇快感。

仅凭上述例子,便足已看出文化之于中国的美酒是根基,也是底气,中国酒业一位重要人物曾经说过,白酒是永恒的朝阳产业,这句话的底气究其根本还是在于对文化与中国白酒业关系的深刻认知。总之,一个行业,任何一个行业如果做不到文化的层面,特别是做不到民族文化的层面,那么它恐怕就很难做深刻,也很可能做不长远。古人讲酒里乾坤大,中国白酒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源远流长,并且不曾间断,诗词歌赋、洞房花烛、诗歌及第等所有的节都少不了酒,我们很难想象能有其他饮料代替白酒力见证重要的人生场景,其他种类酒也无法取代中国白酒对于中国人的意义,可以说没有中国的酒文化,特别是白酒文化就没有令人沉醉的中国。

钱文忠提出,他曾经就讲中国的酒“一口出神一口入心”,中国酒大概就是这样一直伴随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白酒的特殊性也造就了它独特的文化,白酒是情绪饮料,具有社交属性,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名酒、老酒又衍生出了金融属性,其实这两点是世界其他地区的美酒也都具备的。

而中国白酒真正特殊就特殊在悠久深厚精彩的独特文化,当下白酒文化的价值得到了中国酒界的普遍重视,无论白酒的历史是十年,几十年,上百年或者上千年,无论它的历史是短是长,几乎没有一家中国酒企不努力宣传白酒背后的历史文化,中国酒业协会发出过这样倡导,说各个酒种,各个香型、各个酒企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其实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费孝通先生提出各美其美,每人所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中国酒业协会在其中摘出了八个字提的特别好,真正优秀的传统文化,真正优秀的行业文化是不可能被颠覆的,只要中国白酒的老窖、匠人、工艺,特别是中国白酒文化根基还在,中国白酒行业底气和信心就不会动摇,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酒庄行业自信的丰富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并且拥有辽阔的在新时代创造性转换空间和可能性。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接近半个世纪,中国酒业尤其白酒一直在,也做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中国酒业特别是白酒业对于文化资源的追求对于资源挖掘和利用已经几乎到了我们能找到所有资源都用完了程度,当然事实恐怕不是如此,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丰富性和深厚性可能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最近几年备受大家关注的王阳明的心学可能其中包含着中国白酒业应该高度重视的重要的东西,特别是现当代中国白酒业。王阳明是明代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王阳明是中国传统士大夫,非常杰出的代表,历代对王阳明都有非常高的评价,过去讲一个圣人要有三不休,立德、立功、立学,王阳明在这个方面都居绝顶的人。

曾国藩曾经讲过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拓新风气功不在禹下,梁启超先生曾经讲过,王阳明在中国近代学术界极具伟大,军事上和政治上都有很大的成就,甚至梁启超有一个非常奇特比喻来表达他对王阳明敬意,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样信服,他把王阳明学术比喻成像打药针这么让你信服。

这样的人物跟中国白酒文化可能会提供非常独特的文化资源,因为究其要王阳明之学以心为中,他以心为宇宙本题提出了心基理的命题,倡言知行合一,认为良知既天理,强调要从内心去体察天理,王阳明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某些仁义道德,强调发挥个人能动性。

他提出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明确反映了他冲破某些思想的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我们看到王阳明留下很多和酒有关的诗词,在他的诗词当中我们清楚可以看到酒对他达到这样一种目的,也就是冲破禁锢,追求思想和自由解放。阳明心学不仅仅是心理学,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强调道法自然,主张天人合一,重视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思想的集大成者。

通过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去追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主体和个体的统一,到今天有快是最近几年,因为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关键点上,所以各行各业的人都意识到传承发扬王阳明心学有着特别重大价值和意义,就中国白酒文化而言,似乎尤其应该高度重视致良知。刚才杨军先生说我们谈得问题越来越具体和越来越小,我完全赞同杨军先生的说法,这也是这个论坛具有特别的价值所在。

酒是双面性,重酒尽乐会带来一种风险,如何节制它一直是中国酒文化必须面对的问题。中国白酒起源于合适有不同说法,但是以中国酒文化本身积累为基础,在宋元之际,中外文化交流及当时的“一带一路”为背景,外因内因相互作用,催生了中国白酒。

有学者指出中国酒文化传到明代,它的本质和内核悄悄发生了很多变化,这种变化与当时民间制酒售酒行业自由发展,还有和社会主流思想的转向有轻微的关系,这种变化就是明代酒文化当中饮酒取向,在纵酒尽乐和致良知之间游离往复,你往里看确实带有某种节制性的平衡文化特征,在明代以前中国主流思想先贤们习惯用理法,天理甚至包括佛理等等人为创造出来的规矩来压制社会上的饮酒风气,而到了明代禁酒令一度形同虚设,对酒的生产的限制也逐渐废除,被禁锢了多年的酒的生产获得了解放,而对饮酒的控制成了抑制酒的最后防线,在王阳明心学新起以后,明代人开始以内在良知、性情、趣味提升饮酒品位,以此规范饮酒,重建饮酒次序。用酒的话来讲,每个人喝好自己的酒,这是王阳明良知精神的体现,理所当然成为明代喝酒的一种崭新的手段,或者我们开个玩笑叫一种骨气,白酒的社会化伴随着白酒个人化相互激荡,彼此倡导,深深影响了中国的酒文化。

在自由饮酒,个人自主饮酒,个人喝好自己的酒的基础上,对饮酒品位的提升与品位规范就出现了变化,具体表现为酒厂搭建戏台,努力使饮酒程序化,并且最大限度美化,努力使饮酒成为一个供人欣赏的一场活动,从明代开始中国酒文化就倡导既喝酒又能反观酒,对酒有一种更高的自觉或者一种特别的美学意识,明代酒客们推崇饮酒的理想状态正是王阳明所讲高亢通透之士,也就是说在饮酒的时候能够做到从容自在,轻重欢喜皆有秩序,深知酒味但不会陈于酒,自觉在饮酒中保持良知清明,当醒则醒,当醉则醉,在饮酒当中历练良知,以良好知筑高酒,这是一条集高明而中庸的饮酒之道。

刚才提到过酒文化的中庸,确实如此,在这样一种状应该是从明朝开始出现的,以道德化的精神力量从性情趣味要素结合来提升饮酒的精神品质或者文化品质,使饮酒具备优雅的品性,这是明代酒文化的独特的品质。我相信在它背后是心学文化的某种影响。

对于中国白酒行业而言,这个课题具有及其巨大行业价值,能够成为塑造新时代中国白酒文化的重要来源,中国白酒也许将借此走上一条新路,从一种饮料转化为一种极具中国文化特色修身方式,生活美式和美学方式,其中蕴含着巨大机遇空间和充满希望和未来。

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已有0条评论

发表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Top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