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位企业管理者眼中,“美”具有怎样的特质?又当如何表达“美”?在「白酒美学盛典发布季」上,贵州珍酒控股品牌群负责人苗春从纯粹的管理者视角出发,对“美”进行了深刻的诠释。管理的本质是管理人性,而在苗春的演讲中,人亦是美的主体,万物皆因有人才美。】
作为是一位名分管市场、品牌等相关工作内容的管理者,同样需要对视觉、美学、内容创作有所了解。而我的工作方法是先调研,形成基础框架后,再规划未来。所以谈及美学相关问题,我亦习惯从原点去思考,否则没有脉络,没有母体,体系便不稳健。
那么这个问题的源头应该从哪寻找?我认为美学一定是哲学的分支,所以我决定先从哲学思想中去溯源。
所谓思想,产自于人。西方看柏拉图,而在东方,我觉得应该看老子。
尽管大家都说孔子是儒家美学创始人,提出过知者乐山,仁者乐水的大命题,他也认为审美是人生境界的至高境界。但我与几位中国美术史的教授有过交流,我们一致认为老子先生的美学观意象更广阔:
一则,老子修身内观;二则,孔子也认老子为师;三则,老子《道德经》里的“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虚静”“玄鉴”“自然”,是中国人文至今最高纲领。
华夏在道统的引领下,哪怕有了禅宗这个分支,依然笃信“天人合一”的意象。其实在禅宗所说的“心物不二”的模式也就是人和物之间的彼此勾调关系。艺术家要表达的心情和念,都和自然景象相互渗透,“情景交融”是有生命的创造基本法。
美是艺术、美是意识、美需要被认知。由此可以看出“美”和“人”的关系,因为有人才美。
到了唐代,柳宗元有一个鲜明论点: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这说明美是离不开人的审美行为的。而这个观点也一直贯穿于古代文人的工作中。
唐代画家张璪提出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说一切美好来自这个心源,这是美的源泉,是来自人和环境的共振。
人和万物环境并无间隙,道教和禅宗修行的核心就是去自我,寻求本真,真就是自然。
美和人的相互性得以厘清,那么何谓审美?
王阳明“南镇观花”的典故最能说明。
这个典故讲的是王阳明先生和哥儿俩山中游,一哥儿挑事说:你的观点是心外无物,天下没有心外的事,那么深山一棵树上花朵,它的花开花落和我的心有啥关系?
阳明先生说:你未来前看到花时,花和你的心都是寂然无声的,就像不存在;而当你见到花时,花的颜色和你的心都明亮起来,就说明花不在你心外,这是心学中的“心即理,万物一体”。
人不光追求物质的美,也追求精神的美。
坐忘、游戏、童心都能让人从万物中获得精神享受,并从中体会到美、创造出美。有了闲,人才能从天地俗世中获得精神享受,也是有了老子所说的空,才能纳万物,虚心境。
我在去年一段设计思考中也总结过,人类对美的追求对应着行为学,那里潜藏这我们对创造希望、消解孤独、亲密交流的渴望。
审美是人一生追求的体验,这是对于真、善的追求,“真”核心就是“自然”。这个观点用在品牌定义上很有效;而善就是向上的追求,源动力是希望更好、更强。
山中野花,因人而醒;谷间荒竹,山中荒林,也因郑板桥、王羲之、王阳明而变得多彩多姿,否则就是一根扁担之用。
中国美学在清代,著名大家王夫之有个很著名的观点:过往并未过去,将来必定来到,一切念头都是现在。是刹那!
审美是直觉,是人在对客观外体观照的瞬间能迅速领悟某种内在意义的能力。由于时间经历总数超出自身,人才能超然融于世界,人也因此拥有了更多意义和价值。普通人讲“一辈子活出几辈子”,大抵就是这个意思。
三月在和秦柯沟通“美和创作”这个命题时谈了一个字:玩。
一个人太认真成不了大家,要成为大家必须懂得玩,否则就是匠气十足。这个话题很有深度和趣味。其实想明白了就是对审美中“真”的追求。也就是老子说的“能婴儿乎”。你看弘一法师,年轻时和修禅后的字哪个更自然?老子的徒弟庄子用一个“游”字代表他的方法论。
美是一个宏大的哲学问题,我们普通人和和普通从业者如果自身能力不足以创造美,那么就应多加强审美的能力。
在同质化产品严重的当下,对美学的追求和思考能帮助我们从品牌基因中找到更多可以和消费者沟通、建立符号画面的机会,也会帮助我们在服务和体验经济的时代,和用户达成更多共识及创造惊喜。
作为一名业务层面的管理者,我期望可以在设计、体验和传播中创造美,而今天谈到的这些观点,就是为了突出人和美的关系。
人是美的源头,美离开人也就不存在。
无论设计也好,美学也好,都需要关注我们的社群,关注我们的社会,关注当下的流行趋势,关注自身的哲学体系,这样才能把有关“美”的工作做得更好。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这便是我的一些思考,谢谢!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