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邓贤辉
近日,“贵酒”之争二审结果出炉,根据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贵州贵酒诉上海贵酒包括停止不正当竞争行为、变更企业名称、支付巨额赔偿等主要诉请被法院驳回。至此,拉锯近四年时间的“贵酒”之争也暂告一段落。
事实上,近几年中国酒业有关商标权等知识产权的争辩事件屡见不鲜,相关酒类企业与这些行为的斗争也从未停止过:从历时七年的“郎”字保卫战,到“小茅之顺”的成功维权,再到近期国台酒业、金沙酒业、钓鱼台酒业向侵权、山寨、假冒等行为重拳出击……白酒企业坚决捍卫品牌的核心利益、维护自身健康发展,也对市场与消费者积极负责。
而致力于以商标专用权保护为核心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国酒业协会与中华商标协会不仅在2020年联合发起成立了中国酒业协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委员会,并在日前正式发布了《中国酒类产业知识产权报告》(简称:《报告》)。从提升酒业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强化地理标志和知名商标保护作用,加大知识产权实施力度,加强知识产权合规使用,拓宽知识产权价值实现渠道等方面,为酒企制定新阶段的知识产权战略提供了方向。
推进知识产权保护
构建酒业知识产权保护网
自2020年成立以来,中国酒业协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委员会也一直走在知识产权保护的漫长征途之中。近两年时间,中国酒业协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委员会持续整合酒业与知识产权领域各方优质资源,通过扎实推进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协助酒业的代表/委员围绕知识产权保护提出建议、开展《白酒类地理标志特定品质审查》等工作,为酒企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加强知识产权合规使用,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此次,《报告》的正式发布,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和案例分析,从了解中国酒类产业知识产权现状、提出保护政策建议等层面,为酒类产业企业制定新阶段的知识产权战略提供了参考。
《报告》指出,当前酒类产业企业普遍重视知识产权工作、重视知识产权的布局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但整个行业依然存在保护力度不够、侵权成本较低、维权成本太高、法律法规不能落地等问题。
根据委员会的调查显示,86.96%企业遭遇过知识产权侵权,其中以商标侵权最甚,占比高达78.26%。同时,相较于普通白酒企业,头部名酒企业面临商标侵权问题更为严重。在2020年至2022年的统计中,茅台、五粮液、汾酒、泸州老窖、剑南春、古井贡等一线名酒企业的商标保护案件赫然排在前列。
而针对当前酒类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报告》也明确提出了“暨推动行业企业建立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战略、推动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社会共治的顶层设计、推动行业建立信用监管体系、推动国内酒类企业海外商标布局、推动行业的知识产权运营”五条建议,推动酒类产业知识产权的新发展。
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酒业知识产权保护势在必行
知识产权是企业实现自身价值和竞争力提升的基础。提高对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和运用的意识,是酒业企业占领市场、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活力的重要保障。而从客观实际来看,在“侵权成本低、维权成本高”的症结之下,酒业知识产权的侵权现象异常严重,酒企维权之路道阻且长,让坚定维权势在必行。
在酒类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层面,行业各界也在不断进行着有益的尝试。一方面,酒类企业持续加码对数字化与信息化等新技术的应用,通过“一物一码”的方式实现产品溯源管理;同时也通过强有力的战略举措对线上、线下的侵权行为展开了严厉打击。
另一方面,当地有关政府机构与酒业协会也在不定期肃清和整治相关企业的违法、侵权和破坏市场环境等行为,切实维护有关酒企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在不断引导产区各企业间的和谐竞争与共同发展,维护良性的产业发展秩序。
此次,《报告》的发布,作为行业对酒类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又一实质性落地,也是对酒类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进一步强化,将为酒类产业企业向有关部门反映行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寻求政策支持、提出立法司法建议提供依据。
中国酒业协会秘书长何勇表示:“对于正处向着高质量、高品味、高附加值方向发展的中国就业而言,《报告》的发布将为中国酒业知识产权保护和商业应用带来新的思路、新的模式和新的举措,推动中国酒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向更高水平迈进。”
“保护知识产权,既是一个时代课题,也是一个全球话题。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完善酒类产权保护制度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提高中国酒类产品竞争力最大的激励。伴随着知识产权能力的有效提升、保护体系更加完善,中国优秀酒类品牌亦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中华商标协会副会长刘斌说到。
在当前市场需求不断增长、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加强酒类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注定将是一项长期工程,这不仅需要行业各界的共同努力,也要求我们有长时间作战的信念与坚持。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