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标准”构建东方葡萄酒话语体系,用规范和自信共绘美酒未来

糖酒快讯 + 关注 1个月前
导读:构建东方葡萄酒话语体系

文 / 严青青

 

葡萄酒体系在中国市场,是否需要一点“中国特色”?褪下国际化外衣,以中国眼光重构,能否解开葡萄酒水土不服的桎梏?或许葡萄酒的“中国标准”能为我们找到答案。

 

7月10日,由中国酒业协会、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政府主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葡萄酒大赛”在北京正式落幕。15个国家,1978款参赛酒共同参与了这场第一次以“中国标准”为核心的中国国际葡萄酒大赛。

 

“中国标准”,主要指的是《葡萄酒中国评价体系》。它诞生于2018年,由中国酒业协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和中国园艺学会在葡萄酒领域首次联合发布。

 

无论对葡萄酒消费者还是生产者,这都是行业秩序不断规范的见证。评价体系的建立和本次大赛的举办,不仅是为了满足中国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在消费培育和推动中国葡萄酒的国际竞争力上也起到巨大作用,更将有助于塑造东方葡萄酒的文化自信。

 

构建东方葡萄酒话语体系

 

《葡萄酒中国评价体系》的特殊之处在于,它采用符合中国人逻辑的标准和话语,评判出更适合中国人的葡萄酒。从认知和口感上,构建出东方葡萄酒话语体系。其研究维度包括中国人的饮食文化、饮食习惯和餐饮喜好等各方面,是对中国葡萄酒消费者全面剖析、持续追踪得出的研究成果。

 

 

糖酒快讯此前曾围绕2023中国葡萄酒如何突围提到,中国葡萄酒需要加强自身的东方文化特色,让中国葡萄酒成为一种具有东方气质和风格的饮品。实际上,启动中国国际葡萄酒大赛,尤其是采用“中国标准”,对于加强中国葡萄酒话语体系构建有着积极作用。

 

市场和时间对这一评价体系已经进行了验证。发布5年以来,《葡萄酒中国评价体系》获得各级葡萄酒质量大赛及行业相关机构的采纳,印证了该评价体系在实际操作中针对中国市场的适配性。

 

本次大赛选用此评价体系,除了是对其价值标准的认可,还是在为“中国标准”在行业内的再次推广做出努力。大赛吸引了来自全球15个国家,1978款参赛酒样参赛。同时,还有来自国内17个省、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的专家,来自法国、意大利等5个国家的9位国际专家为大赛担当评委。

 

在全球视野下看中国葡萄酒,塑造东方文化特色下更适宜中国消费者的葡萄酒,进一步构建东方葡萄酒话语体系,是整个行业正在不断追求的方向。而此次中国国际葡萄酒大赛,正是通过“中国标准”,塑造中国葡萄酒风格,彰显中国葡萄酒的产业自信。

 

规范行业秩序,夯实文化自信

 

作为葡萄园面积达到78.5万公顷的全球第三大葡萄种植国,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葡萄酒生产国和消费国,也是最具潜力的葡萄酒市场。在葡萄酒产业飞速发展、葡萄酒市场不断扩容的同时,中国葡萄酒行业的另一面同样值得关注。

 

中国葡萄酒在发展过程中,有显著的西方文化基调。在改革开放和加入WTO这两个快速发展时期,中国迎来了大量西方文化涌入。而葡萄酒作为典型西方特色,一时间成为了彰显生活品质的标杆。而时代的转变,对葡萄酒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打造富有中国味道的葡萄酒特色、塑造中国葡萄酒文化,成为整个行业思索的方向。

 

夯实文化基础,规范中国葡萄酒行业秩序,中国头部葡萄酒企业已经在行动:茅台葡萄酒举办封桶大典,开展极具中式美学的“我是茅台葡萄酒评鉴师”赛事等活动,将品牌价值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宣贯东方品牌记忆。

 

张裕葡萄酒则在为中国葡萄酒发声方面动作频频。无论是5月,由新华通讯社、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联合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3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还是6月在国际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大会、第三届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张裕葡萄酒都在向世界讲述中国葡萄酒的故事。在头部企业和行业声量的带领下,中国葡萄酒持续踏出东方文化的铿锵之音。

 

7月10日,首届中国国际葡萄酒大赛闭幕之际,中国酒业协会执行理事长王琦表示,骨干企业准确把握市场机遇,逆势而上,引领了行业的发展节奏。酒业同仁要通过迎合中国消费者,酿造出更适合中国人饮用的葡萄酒,建立中国葡萄酒品质表达和价值表达的话语体系,增强中国葡萄酒民族自信,促进葡萄酒行业蓬勃发展。

 

 

上到行业,下到企业,中国葡萄酒领域的向心力将为整个行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在“中国标准”的引领下逐步构建东方葡萄酒话语体系,用规范和自信共绘中国葡萄酒美好未来。

 

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已有0条评论

发表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Top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