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罗玉婷
10月23日上午,“传承经典 智酿未来——智能酿造高质量发展论坛暨国台2024年度质量誓师大会”在茅台镇举行,宣布2024年国台下沙总投产2万吨,其中智能酿造车间产量突破1万吨。国台连续六年举行下沙投产和年度质量誓师大会,每年“雷打不动”的标准动作,向行业内外传递着国台“视质量为生命”的品质观。
六年六届,每一年的国台质量誓师大会通过不同主题凸显国台对生产质量的重视,以及对酿造工艺守正创新的不懈追求。在今年的大会上,国台抛出了“重量级”成果,隆重发布《国台智能酿造标准体系》。
这是白酒行业内首个酱香白酒智能酿造工艺标准,是国台十余年探索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结晶。这套标准体系的发布,意味着国台在智能酿造领域从探路的先行者进一步升级为标准引领者,为酱香白酒智能酿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技术支持。
在本次大会上,围绕“智能酿造”这一主题,行业领导、技术专家等多位重量级嘉宾展开了激烈探讨,在数字化、标准化、智能化成为未来制造业的升级方向的大环境下,国台举行的这场大会,无疑能帮助行业进一步了解智能酿造的优势与利好,推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智能酿造,为什么是国台?
白酒是一个非常注重传承的传统产业,古法酿造与传统工艺是白酒品质的重要标签,而附加在二者之上的文化内涵,则赋予了白酒物质之外更丰富的精神价值。这也给很多业内业外人士造成了一个刻板印象,仿佛白酒企业一直处在肩挑背扛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阶段。
但在白酒产业之外,智能化生产、信息化管理正在席卷各行各业。去年4月14日,在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中,对重点行业的骨干企业提出了明确的智能化转型要求,预计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转型。
与此同时,中国酒业协会发布的《中国酒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提出了要坚持现代科技与白酒传统酿造相结合,进一步实现白酒酿造的现代化。
无论从国家产业升级的宏观布局,还是产业内部的发展目标,都对白酒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提出了要求。也可以看出,智能酿造是白酒产业未来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
而国台对智能酿造的布局远早于政府要求和行业规划。1999年,国台在茅台镇扎下根,秉持着学生的心态,学习茅台,做好国台。在成立之初的十多年中,国台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践行正宗大曲酱香白酒的酿造工艺,为后期向智能酿造转型积累了宝贵的原始数据。在这个过程中,国台的酿酒师与技术人员对白酒尤其是酱香型白酒的酿造过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为以后构建智能酿造流程打下基础。
2011年,国台开始构想智能酿造的宏大图景,彼时“智能制造”这个概念才在国际上兴起,距离传统的白酒行业还很远。国台却以极具前瞻性的战略目光,锁定了智能酿造的发展方向。这得益于背后天士力集团积累的中药生产标准化的经验。
天士力创始人、天士力控股集团董事局终身荣誉主席、国台酒业集团董事长闫希军介绍,国台的智能酿造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逐步探索。为此,他们制定了一套严密的计划,在严格坚守大曲酱香白酒传统酿造工艺的基础上,首先打破平面酿酒空间,构建立体酿酒车间,在保障品质的前提下,不断推进智能酿造进程,逐步延伸至制曲、酿酒、蒸馏、摘酒、储存等各环节的智能化生产和管理。用实践检验智能酿造在白酒生产中的可行性。
闫希军表示:“在国台智能酿造的创新关键技术不断突破的过程中,也酿出了好酒,储存中也养护得很好。我们以实践证明了科学创新对传统产业的提升是非常有益的,而且是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坚持走下去。”
与世界上其他烈酒品类不同,白酒特殊的酿造方式,决定了其推进智能酿造存在着多重困难,要在天时、人力与智能化之间建立最佳的平衡点,实现“天然共酿”向“天人智酿”的转变。国台十余年来对智能酿造坚定不移地探索,为白酒企业智能化转型以及产区智能化升级都提供了可参考的范例。
新华社总经理室副总经理、新华社民族品牌办公室执行主任潘海平对此表示,国台智能酿造体现了酱香白酒产业新型工业化,为行业发展打造了样板、树立了典范、做出了贡献。
仁怀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赵久毅也认为,国台作为茅台镇第二大酿酒企业,在智能酿造和新型工业化探索方面率先取得突出成果,为产区新型工业化转型提供了实践方向。
国内首个酱香白酒智能酿造工艺标准发布
众所周知,酱香型白酒是众多白酒香型中酿造工艺最为复杂的香型,业内熟知的“12987”工艺,这串数字背后,是复杂的温度、湿度以及微生物的变化关系。在过去“师带徒”模式下,酒的品质有赖于酿酒师的经验与直觉。
智能酿造,就是要把酿酒师的经验转换成可量化管理的数据具体环节,这需要大量数据做支撑,同时还要攻克多个科研难题和工艺难点。
在这次大会上,无论是行业领导还是技术专家,以及国台企业领导,在谈到国台智能酿造时,都会提到一句话——“秉承传统不离古、科学创新不离宗”,这是国台智能酿造的行动纲领和指南。
以此为指导思想,国台智能酿造对传统酱香型白酒工艺进行深度挖掘,通过数字解析、精准仿制、守正创新的成果集成,将传统工艺转化为精确的数字化工艺标准,解析为30道工序,269个环节以及1071项指标,构建起涵盖九大系统的智能化酿造产业链。同时还取得了五项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开发735台(套)的智能装备。
对无法数字化表达的关键工艺点,集中科研攻关,形成了如红外光谱技术在白酒质量控制的应用、生物传感器在堆积发酵跟踪评价中的应用等大量新技术、新方法标准,间接推动了酱香白酒科研进步。
对智能酿造实践进行及时总结、系统复盘后,国台形成了《国台智能酿造标准体系》。这是行业内第一套酱香型白酒智能酿造工艺标准,共有7个部分共534项标准文件。以数字化、标准化、先行性、系统性、全面性等特点,保障智能酿造生产,提升工艺质量稳定性,完善质量管理与可追溯性,确保智能酿造设备运行,实现实时监控与预警,驱动酿造工艺优化,助力知识、经验的精准传承,支撑智能酿造升级与完善。
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在谈到国台智能酿造带来的积极影响时表示,国台对智能酿造的研究,不断的提升白酒产业的装备水平,机械化的酿造水平,最终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这将是整个中国白酒产业迈向更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天士力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国台酒业集团董事闫凯境在大会上表示,《国台智能酿造标准体系》明确了智能制造在空间标准节约、产能标准实现、效能提质降本增效等方面的量化目标,将努力推动成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努力以智能酿造抢占发展制高点。他还表示,未来国台会在当前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索,通过智能制造新标准的建立,输出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形成价值创造。
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欧阳劲松更是盛赞“国台模式”对新型工业化“智改数转”的积极意义。他认为,《国台智能酿造标准体系》的发布为中国式现代化树立标杆,为传统产业的转型跑好第一棒。
行业能从国台样本学到什么?
在中国众多香型的白酒中,酱香型白酒受产区条件的制约最大,茅台镇之所以被称为酱香白酒核心产区,正是由于这里的气候、水质、土壤、微生物构成的独特酿造环境,是天造地设自然资源的禀赋。离开茅台镇酿不出茅台酒,同样,离开茅台镇也造不出国台酒。而茅台镇有限的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就成为核心产区内酱香白酒企业发展的一道无形制约。
打破资源限制,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是国台探索智能酿造的初始动力之一。通过智能酿造改造,国台“向空间要效益,向时间要效益,向技能要效益”。让国台酒质量更加稳定可控,生产效率更高,消费者体验更好。构建国台“酿好酒、酒好喝、酒喝好”的价值体系。
实践证明,国台智能酿造在资源集约、环境保护等方面收效显著。数据显示,国台智能酿造车间耗水量节约78%,耗天然气量节约17%,节约土地资源60%。同时基酒人均年产能提高60%,基酒合格率100%。
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前外经贸部副部长、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龙永图对国台智能酿造带来的综合发展效益进行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对资源的节约利用是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国台在这一点上做得不错。”
在白酒行业内,探索智能酿造的企业不独国台,而随着《国台智能酿造标准体系》的发布,或许会促使更多企业会加快向智能酿造转型的脚步,他们可以从国台发布的这套体系中汲取有价值的部分加以改造利用,促进转型。在这次大会上,多位专家以国台智能酿造为范例,对白酒产业向智能酿造转型升级提出了建议。
中国酒业协会副秘书长刘振国提出,白酒企业向智能酿造转型,一定要满足品质第一的质量战略,要实现传统工艺创新性的再现与迭代,要在绿色低碳、生态酿造的基础上提升效率、增强体验。
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吴天祥则建议,智能酿造的转型升级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将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以及风味化学、微生物学等学科知识运用于白酒智能酿造,促进智能酿造技术迭代升级。
江南大学原副校长徐岩表示,智能化酿造应该要在效率上更加的精细化,同时兼顾绿色发展的新需求,能够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探索者到先行者,再到标准制定者,国台在智能酿造领域不断精进。而不懈追求技术上的突破,底层逻辑还是为了用更先进的技术去保障每一滴国台酒的品质。高科技的表象下,是国台始终不变的坚守品质的初心。
在这次大会上,国台酒业集团总经理张春新带领国台酒业领导班子进行了质量宣誓,这是六年来质量誓师大会的标志性环节,用庄严的宣誓昭示着国台人视质量为生命的品质理念。
尽管《国台智能酿造标准体系》已经发布,但并不代表着国台对智能酿造能力上限的探索就此停滞。我们有理由相信,热爱钻研的国台未来还会持续研究,不断提高智能酿造对白酒产业带来的正面影响,构建白酒产业新的产业形象。
我们相信,未来也会有更多企业加入智能酿造的行列,在国台这根标杆的引领下,共同推动白酒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届时,国台“新名酒”的价值和地位,将会得到更具象的体现。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