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探问终端(一)

糖酒快讯 + 关注 1个月前
导读:商家最大的难题是厂家

文 / 阿锦

 

预期的报复性消费没有到来,2023年的生意很难做,而我们的白酒行业,传统的双节旺季也难以提振行情。

 

焦虑的情绪蔓延至行业的每个角落,而零售终端店则承受着极大的压力。酒类的终端零售店就像人体的神经末稍,对行业的冷暖变化感受最直接,也最敏感。酒商们不再追求利润,而是极力确保现金流不断裂,但伴随出现的是价格倒挂——酒厂不愿面对,但零售终端真实存在的严峻的现实是:除了茅台,绝大部分产品都存在价格倒挂的问题。

 

终端价格倒挂,却并不防碍酒厂向渠道、终端压货,也并不妨碍其业绩增长,但价格体系的混乱,会为企业,乃至行业、市场发展埋下隐患。用价格倒挂换来的现金流不断裂,或用压货换来的业绩增长,能解决眼下的燃眉之急,却无法回答未来。

 

在双节后的市场走访中,我们看到这样一批经销商或零售终端商,他(她)们在市场、酒厂带来的多重压力下,想尽一切办法去维护市场价格秩序,维护企业的利益和行业的健康,同时转变思维,更加关注消费者利益和需求。在当前的市场形势下,他(她)们不再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是以以极大的远见追求多方共赢。正是思维的转变,让他(她)们打破市场的坚冰,在逆市中突破经营的困局,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一个全行业面临的问题

 

酒圈人都叫她“文姐”。文姐入行多年,曾在1919和华致就职,后来自己卖酒。这些年,她积累下不少的团购客户,在成都青羊区有两个烟酒门店。

 

“文姐是青羊区的(终端零售)大户”,国台一位销售经理这样说。文姐也卖国台,是除了品质之外,国台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给到终端很好的政策”,而这一切优惠都将给到消费者。

 

酒业的发展伴随中国经济的发展。当中国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房地产开发、各地基础设施建设处于上升趋势时,酒业发展蓬勃,而文姐也因此积累了一些做工程的客户。仅某大型央企,文姐就有六七个项目上采购负责人的联系方式。即使是一个很小的工程项目,一年也能为她带来“大几十万”的白酒消费。

 

今年的行情,让文姐这个“大户”也倍感压力,“以前(一个项目)一年至少能销售五六十万,现在只有五六万。”她将之称为“断崖式下跌”,“房地产市场低迷,工程款难结,他们经营有压力,回款有压力,就不买酒了。”

 

药企也是文姐的大客户之一,“疫情的时候,有两家药企要货要得特别多,现在疫情结束,也没啥定单了。”疫情期间,这两家药企几乎每个月都会在她那儿定两三次货,每次五六万左右。对这样的优质客户,她会安排人直接送到对方仓库,“仓库堆满了酒”。后来,为了节约成本,药企自己做酒,无奈遭遇当下的形势,反过来问她“能否帮着卖”。

 

有的即使不是大客户,也会货比三家,“价格压得很低”。她在终端最清楚行业和市场冷暖,“整个市场环境大家都看到了,消费者不消费了。我们做团购客户,以前打个电话,只要说价格合适,让他们囤点货,都会接受,现在不但不囤,还问我们,如果一件(酒)没有喝完,能不能退了。”

 

当然不是所有客户都如此,文姐另一个团购客户是律师,“他们还可以,好像很多律师事务所的经营都还不错,不晓得是什么原因。”

 

文姐这样的夫妻烟酒店,是行业的“神经末稍”,也是社会经济发展、时代变迁的一个缩影,更是中国这个人情社会的缩影。

 

文姐最大的疑惑,还是在市场,又或中国的经济,“我们一直以为疫情过去了,市场会回暖,结果不对头,整个感觉都变了,我也不晓得到底是为什么。”

 

今年的双节明显不同于往年。以前,只要遇到节气,尤其是下半年,“生意就非常好,我们也特别忙,至少要忙半个月,因为不管是送礼还是商务接待,很多客户都会提前准备,今年不忙,双节完全没有感觉,一两天就过了。”

 

文姐说,消费端白酒旺季不旺、消费疲软的问题,在于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更加理性,也在于年轻消费群体对白酒没有很大的兴趣。这是她面临的难题,也是整个行业面临的难题。

 

商家最大的难题是厂家

 

但文姐的另一个门店正在装修,门头上写着“茅台酱香 万家共享”。今年市场艰难,但对她们这些沉淀了大量团购客户的终端来说,依旧还能走得下去。在经济不景气、市场消费疲软的现在,相对稳定的团购资源是酒商的“核心竞争力”。

 

市场不是文姐最大的难题,厂家才是,“希望厂家不要有那么多套路,能让我们生意做得轻松点,能有一些看得到的实际利润。”

 

她指着川酒的一朵“金花”,说起了厂家打款的“套路”:“打款之后,厂家配的赠品不是常规品,而是异形商品,很难卖出去。这个(赠品)厂家和我们核价是3800元,实际市场只卖得到2000。我问他们(厂家),既然卖不到3800,为什么核这个价呢?”

 

“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文姐又指着一个堆头说,“这个赠品核算价格,远远高于实际价格,差得天差地远,我们如何去做?”

 

“你看,每个商品都有政策,包括给我投多少商品,每个商品需要我(给厂家)打多少钱,是如何结算的,投的政策是什么,实际优惠是多少……每一个商品(政策)我都记不住,就这样都写着,一个就要写好几页。”文姐拿出一个笔记本,一页页地翻着,上面密密麻麻写着每个厂家的政策,“对我们商家来说,最大的难题是厂家。”

 

有的厂家给到商家的政策,并不是最实际的优惠,甚至可以说是在数字上做文章。“厂家收了钱,但赠品优惠就是一个数字,实际值不了那么多,最重要的是买家(消费者)不愿意买。”文姐的一位酒厂负责销售的朋友说,“优惠的数字都是虚的,又很复杂,我们一听都要反应半天。”

 

文姐店里的赠品不少,赠品越多,说明商家压货量越大。在他看来,酒企的目的就是多压货,“厂家总认为,商家只要多压货,就能多赚钱。”

 

压货是酒企常见的营销模式之一,于商家而言有利有弊,或者说是由市场的供需关系决定。很快,又有100箱酱酒到货,文姐只有先搬货。她的微信朋友圈,隔三差五就能看到“搬砖”的日常。店铺挤得满满当当,她想方设法挤出一个小角落,货堆了一人多高。

 

在市场和酒企的压力之外,终端店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则来自于线上平台。“随便哪个商品,线上都有。虽然可能买到假的,但消费者总认为在大平台购买可以避开。有人说实体店会慢慢好起来,但就算有的网红带货爆雷,也没能让消费者转向实体店。而且行业不好大家就一起杀价,(市场)没有一个好的循环。”

 

低价是线上平台的杀手锏,且不断挤压实体店的利润空间和生存空间,但自上而下的层层压货,让实体店之间的“杀价”问题同样严重,再加上窜货和市场问题等,最终引发价格倒挂。

 

再难也绝不价格倒挂

 

对终端来说,做到不杀价、不价格倒挂很难,“每瓶打款价1000元,但实际成交到1000元是很困难的,就算一些全国性的龙头企业都很难做到。”

 

文姐提了几次“转型”,却也坦诚“不知道如何转”。以前,团购和零售能让她获得足够的利润,现在更多是靠走量。这是文姐目前的应对。

 

“把各个品牌的销量累积上去,可能前期会压一些货,但后面(成本)费用、利润会慢慢回来。”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文姐和很多终端商家一样,靠薄利多销走量,说到底还是为了保证现金流的快速滚动。

 

走量可以保证经营的可持续性,或者说保证经营常态不被打破,也能保证现金流的正常。其前提,一定是拥有一个稳定的客户群体。

 

只是,“要把一百多个产品(量)做起来,前期压款会压很多,而且现在有的团购或零售客户,可能说不买就不买了。我们压力真的很大。”

 

资金沉淀量大,以及终端消费群体的不确定性,给了文姐很大的压力,而同行“杀价”的行为也让她很无奈,“同样是走量,有的同行会把商品价格拉到最低,如果消费者在别处问到的价格比我便宜,我就没有价格优势了。”

 

文姐的底线是“绝不价格倒挂”, 她不想陷入恶性商业竞争之中,“绝不能因为确定客户会购买,就无底线地让价。渠道可以只挣十块二十块,但零售不可以。我不会混淆我的渠道和零售。”

 

在终端价格上,文姐的做法是维护酒厂利益,坚持价格不倒挂,同时也在消费者立场,维护其利益。当然,这一切来源于酒厂的优惠政策。文姐的秘密,在她之前拿出来的那个记满厂家政策的笔记本里。

 

尽管酒厂的政策,能让酒厂自己的销售人员也“反应半天”,但复杂的政策之下,恰恰藏着让渡给消费者的诸多利益。不同的酒厂有不同的政策,需要零售终端以极大的耐心去琢磨。每一个文姐都记得很仔细,也解读得很准确,她是在酒厂的政策缝隙里寻找属于消费者的优惠,也寻求销量的增长,这是她在逆市之下找到经营困局的突破之路。

 

“很少有人像文姐这样记录(酒厂政策),这可能是她做得比很多人好的原因。”国台的销售经理这样说。

 

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已有0条评论

发表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Top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