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Mia
2月26日,权图酱酒工作室发布了《2023-2024中国酱酒产业发展报告》。从总体数据上看,去年全年我国酱酒产能约75万千升,同比增长7.1%;实现销售收入2300亿元,同比增长9.5%;实现利润约940亿元,同比增长8%。
在当下白酒行业所处的调整周期下,酱酒产业各项增长数据十分可观。对于品类现状及未来发展的基本盘,资深酱酒专家、权图酱酒工作室创始人权图以直播的形式进行了深度解读,对品类未来发展的把脉,为品牌及经销商指出发展方向。
观点一
酱酒产业仍处于成长期、发展中场,酱酒赛道有避险属性,具备一定成长红利
根据市场调查数据,目前酱酒的整体消费渗透率已经超过30%,而消费人群还在扩大。从风味复杂性、饮用舒适性的品类属性上看,酱酒属于长周期储存产品,更符合未来喝少点、喝好点的消费需求,酱酒的供给端与需求端都尚未达到饱和程度。
作为整个行业的“超级航母”,茅台可以视作观测未来发展的晴雨表。从量、价维度来看,2023年茅台股份公司营收预计增长17.2%;净利润预计增长17.2%,在未来有“翻番”的空间。2022年11月茅台上调出厂价格,是酱酒市场长期向好的信号。茅台酒和系列酒的扩产,也将推动茅台股份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和股东价值的进一步提升。
茅台整体的稳健对酱酒品类的发展发挥促进及稳定的作用,厂商利益之间的调整与市场化机制的回归,将有利于行业长期健康发展。酱酒产业仍是我国白酒产业战略级的机会,在未来20年仍然具备很好的成长性。
酱酒产业仍处于发展中场,产业成熟度与浓香品类之间还存在10年的发展差距。据权图工作室测算,酱香品类仍处于产能扩张周期内,在2030年前酱酒产能将达到100万千升左右,其中坤沙级优质酱酒将达到60万千升,优质酱酒、年份酱酒产能不会过剩,酱酒消费渗透率也有望在十年以内达到50%。
观点二
酱酒即将进入“名酒时代”
未来发展更加“内卷”
当前,酱酒品类根据营收形成明显梯队,拥有一家营收1459亿元的超级航母——贵州茅台;两家超过200亿的头部企业——四川郎酒、贵州习酒;三家营收在50-70亿元之间的主流企业——贵州国台、贵州珍酒、茅台保健酒业;两家营收在15-25亿元之间的重点企业——贵州金沙窖酒厂、贵州钓鱼台国宾酒业,以及多家销售回款超过10亿元的二线酱酒企业。
行业调整期,正是分化最明显的时候。根据近五年酱酒产业产能、销售、利润数据,权图认为,从品牌格局来看,酱酒行业前五的格局已经相对清晰,酱香品类的“名酒时代”已经到来,随着产业发展,行业前十的品牌阵容也将更加清晰。
而对其余企业而言,做品牌是顶层逻辑,品牌化是做酱酒的唯一路径,这取决于哪家的战略更加坚决,部分有能力做品牌的酱酒将成为酒业的主流。目前已经有一些非头部品牌已经构建了非常立体的品牌传播方式,将与其他企业拉开差距。
二线酱酒变动非常大,绝大部分中小企业将在5-10年之内会被边缘化,目前在战略上没有太多选择空间,只有一小部分会转变成精品酒庄,可以向保乐力加叠川酒庄学习经验,瞄准圈层产品与小众产品,培育核心小众消费群体,做成百年老店、百年品牌,切割酱酒在头部之外的10%的份额。
此外,投机性资本的出走也将从促进行业稳健发展,产业型资本的布局更加健康,明后年赤水河领域小型企业存在很好的并购机会。
分地域来看,南方酱酒消费氛围好于北方。南方已有部分企业,例如丹泉、武陵等,利用独特的品质体系、风味体系,为未来发展铺垫了全国化的机会。而北方酱酒很难具备全国化的基因。
观点三
价格泡沫被戳穿,贴牌、定制业务将逐渐清退,低端酱酒不是救命稻草
白酒产业当下所处调整周期与上一轮不同,由消费者的悲观消费预期引起,更具备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社会购买力不足对白酒行业造成较大冲击。白酒行业此轮调整时长与国家经济走向相挂钩,目前尚未看到好转迹象,从业人士要做好长期过冬的准备。
以前酱酒价格带比较粗放,价格泡沫被戳穿后,市场上出现倒挂的问题,在未来随着产业成熟逐渐得到解决。未来将形成四个主价格带:以飞天茅台、红运郎为代表的2000元以上的超高端酱酒价格段,以青花郎、君品习酒、茅台1935为代表的千元高端酱酒价格带,以窖藏1988、红花郎15、国台十五、摘要、珍三十为代表的600元左右的次高端价格带,以国台国标、珍十五为代表的300元左右的中高端价格带。
权图认为,从2023年开始,名酒将越跑越快,贴牌、定制业务将批量性死亡。对企业而言,目前最重要的是未来定位的问题,在上述四个价位带上下功夫,没有能力发展的企业建议选择停产、减产,先补足发展短板,提成竞争力,才能依靠酱酒品类穿越寒冬。
特别是低端酱酒利润微薄、不利于品牌建设,在下行周期成为了一般企业可以布局但不能“押宝”的存在。在头部企业若进行“下探”施压,将成为清退的最后一根稻草。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