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共富酒”,连接起乡村振兴产业链

糖酒快讯 + 关注 1个月前
导读:产农共富,走好酒业的乡村振兴之路

文 | 刘晓娟

 

到了山里软糜子成熟的季节,村民们开始大展手脚,用世代相传的手艺将刚从地里收回来的麦子、糜子酿成一碗碗馥香醇厚的黄酒。四季不停轮转,但这样的一幕总会按时在甘肃庆阳市华池县的一个小村子里上演。

 

在当地,这种将“酒坊”搬进自家“庭院”的酿酒方式被称为“庭院黄酒”。依靠这种模式,铁角城村2023年累计销售黄酒5吨多,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成为了当地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依托。

 

酒产业走进农户“庭院”

以精细化赋能产业发展

 

对于铁角城村中的30多户农家小院而言,“庭院黄酒”的发展模式是因地制宜的结果。

 

从地理位置来看,铁角城村所在的乔川乡居陕甘两省交界处,素有“荞麦川”之称。这里日照充分、温凉干燥的气候为糜谷、玉米、豆类、油料、荞麦等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也为黄酒的酿造提供了大量优质的原料。

 

从技艺传承来看,酿黄酒是当地家家户户都会的“本事”。流传至今,以软糜子为主、小麦做曲,加上野生柴胡做的药水酿成的黄酒,是本地人忘不掉的家乡味,也正在成为更多黄酒爱好者的心头好。

 

得益于原料与技艺的双重优势,让“庭院黄酒”发展模式有了成型的基础。近年来铁角城村从“庭院黄酒”入手,组织群众以家庭为单位,以自己的住宅院落及周边场域为空间范围,支持农户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并逐步形成集酿造、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村级黄酒销售链,帮助村民拓宽销售渠道,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这种依托于庭院经济的产业模式不止在黄酒中存在。在福建南平市顺昌县的一个村落中,葡萄种植早在20多年前就占了全村近一半的耕地面积。在完成了葡萄规模化、专业化、科学化、标准化的种植后,当地开始延伸产业链,尝试酿造葡萄酒。自此,便有了拥有“张墩”葡萄酒商标的家酿葡萄酒。

 

 

在浙江温州的平阳县,家家户户都有烧酒制酒的传统。只是,与黄酒、葡萄酒的户式酿造不同,这里的白酒生产现在多以拥有3-4人固定从业人员的小作坊为主。从体量来看,仍属于农家烧白酒的“闲散户”。

 

无论是黄酒、葡萄酒,还是白酒,都早已成为了庭院经济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虽尚未在酒产业中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存在,但这种模式下的精细化生产与运营方式无疑是酒业需要具备的竞争力之一。

 

产农共富

走好酒业的乡村振兴之路

 

基于我国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乡村振兴战略在被提上日程之时就拥有了明确的实现路径。在路径之上,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与关键。而走进农户“庭院”的酒产业正是乡村振兴的旗手之一。

 

以铁角城村的“庭院黄酒”为例,依托于原料与技艺的优势,黄酒产业成为了这里增加群众收入推动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如今这里以强龙头、培大户、带小户,抱团取暖、携手前行的方式,走出了一条富民强乡的特色发展之路。这对当地来说,是促进产业壮大、品牌提升、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一举多得之策。

 

这种以产农共富为目的的发展模式不仅局限在农户的“庭院”之中,整个酒行业都在以实际行动参与并推动乡村振兴。

 

作为白酒企业的酒鬼酒,就是产农共富的坚定执行者之一。在泸溪县的马王溪村与吕洞山镇的排捧村,酒鬼酒的高粱基地不仅带动了村民增收,也以产业发展辐射带动农业增收、群众致富;作为葡萄酒企业的张裕,也在种植葡萄这个产业前端催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在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洋河股份党委书记、董事长、双沟酒业董事长张联东围绕“乡村振兴”大课题积极履职。他表示,龙头企业要积极发挥链主角色,积极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激活农村蕴藏的蓬勃生机。

 

这份深、实、细的建议也体现在洋河的乡村振兴实践中。洋河通过产业规模化发展,已建设起集酿酒、物流、包装、仓储、销售、文旅为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园,直接吸收周边地区3万多人就业,还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近20万人就业。

 

行业人士点评到:“一碗‘共富酒’,连接起了乡村振兴的产业链,这也正是酒胜于其他产业的地方。”农户“庭院”是乡村振兴的结果,而将乡村振兴视为责任的酒企则是乡村振兴的旗手。它们都在以酒为载体,为乡村振兴贡献酒业力量。

 

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已有0条评论

发表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Top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