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士良:我相信我的酒

糖酒快讯 + 关注 2周前

“浙江为什么不能有本地的白酒呢?杭州人为什么不喝自己的白酒呢?”在参加浙江酒协的恳谈会上,沈士良反复的强调。

 


经过十年的市场自我改造,浙江省的白酒容量已经从一百个亿左右上升到两百多亿。这巨大的市场,最大的份额,当然是全国名酒,其中茅台和茅台体系就占据了一半;五粮液、泸州系、洋河、汾酒、剑南春、劲酒系列,都分得一杯羹。而产自浙江本土的白酒份额少得可怜。


正如另外一位浙江酒行业的前辈潘建方在酒协会议上的呼吁:“浙江的酒商要担当,要卖浙江人自己生产的酒。”


可,理想和现实,毕竟是有距离的。


十五年前,致中和推出“国养”,热闹一时,很快消沉;同时,在本地很有底蕴的诸暨同山烧各个品牌,努力推广。但,似乎都不足以形成气势。


“沈总,很难。”我的依据,自然是自己25年的从业经验和市场的现状。


“我相信我自己。”1962年生人的沈老板,依旧是个少年。

 


1985年光荣退伍之后,塘栖人沈士良去到本地的粮管所报到。这位炮团的驾驶兵,开始驾驶自己的命运。


勤奋,是一个好品质。由此,驾驶员小沈,做到了业务沈科长,1999年恰逢国营米厂改制,一番波折之后,胆大心细的沈科长更进步为沈厂长。


“我很快有了三个米厂,是当地啤酒厂的大供应商。”沈老板说。进入国营大企业的供应商行列,并不容易。“我的信誉很好的,我提供的产品的品质也是很靠谱的。”


自信的沈士良,又迎来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本地的酒厂经营不善,要转让。


2007年,沈士良成为杭州同福永酿酒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同福永是一个老品牌,1890年就在京杭大运河旁的广济桥旁酿酒,民国九年(1920年)能够生产黄酒480吨、白酒130吨、酱400石,远近有名。
为什么这么历史悠久的品牌,却经营不善,到了要转让的地步?


“因为他主要卖的是黄酒。又便宜,竞争力也不行。”沈老板说。确实,浙江的黄酒,主要集中在绍兴;杭州的黄酒,品牌影响总是差一些。


不做黄酒,做什么呢?怎么样才能让这个百年老酒厂焕发生机呢?

 

“塘栖枇杷,很有名。我要试试水果酒。”沈老板是一个脑袋活络的人。


枇杷酒并没有让同福永大红大紫,但酒厂在水果酒上的尝试,获得了丰厚的回报。2012年开始,电商崛起;水果酒借助微醺、易饮、日式,满足了电商消费主力人群的青睐。同福永自己做电商,也为其他品牌做生产供应。


整个工厂,彻底忙起来了。


但,沈老板并不满足。


“黄酒不行,果酒毕竟是小酒种。我还是要在白酒上用力。”沈老板经常外出调研,认为每一个地区消费者,总有一些场景,用到本地酒。确实如此,比如江西的四特酒,福建的福茅酒,都做得很好。

 


“我的塘矛,现在也不错。”沈老板是一个很有家乡情节的人,塘矛两个字,不仅有情怀,也有雄心。


“要么第一,要么唯一。”著名酒业评论人蔡学飞在中国酒业新势力俱乐部第一次会议上的观点,很有道理。


沈老板的酒厂,离杭州主城区只有半个小时的车程,这就是难能可贵的“唯一”。


“我坚信,只要品质好,杭州人一定会喝自己的白酒的。”沈老板信心满满。

 

文:中国酒业新势力俱乐部艾庭

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已有0条评论

发表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Top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