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瓷器到茶叶,汉酱携“非遗”打造品牌IP
文 | 郭媛
当暮色浸染湄潭万亩茶海,落日余晖为舞台镀上金边,民族音乐、流行音乐交替响起,茶香裹着音浪翻涌,观众席灯光舞动,欢笑声此起彼伏……
这是昨夜,在遵义湄潭举办的“汉酱·非遗探中华(茶叶季)”启动仪式暨中国茶海音乐节的景象。
可以想象,这些鲜活惬意的瞬间,在接下来的漫长时光里,就像汉酱酒一样,将在每一位嘉宾脑海中悄然沉淀,当茶海重归寂静,耳畔仍会回响暮色里的茶酒交响曲,以及那句纷纷脱口而出的:
“原来白酒也可以这么好玩,感受到了真正的诗酒田园贵州!”
万亩茶海“变身”蹦迪现场
遵义湄潭,素有“云贵小江南”之称,这里是中国茶业百强县之首,千年茶史文化瑰宝。自唐代起,茶香远播,茶马古道驼铃回响,湄潭茶以清雅醇厚书写传奇。
当湄潭遇上汉酱,这两颗黔北明珠便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融合,给观众带来了一场沉浸式喝酒、品茶的音乐盛宴,不仅能欣赏茶艺、长嘴壶表演以及小提琴和萨克斯演奏,还能体验乐队、街舞和合唱等精彩表演。
西藏病人乐队,湄潭音乐人傅辉琳,中国内地男歌手蝶当久、教海哗,抖音音乐人戴羽彤,固态乐队轮番登场,《睡不着的夏天》《贵州辣闯天下》《忘情水》《跨越山海来相见》《醒不来的梦》《光辉岁月》等脍炙人口的歌曲精彩演绎,让观众沉浸在音乐的海洋中,尽情享受着每一个音符带来的震撼与感动。
湄潭万亩茶海秒变蹦迪现场,欢呼声、呐喊声此起彼伏,荧光棒跟随音乐节奏挥舞,万亩茶海化作沸腾的海洋。
当下“喝”不再是消费者的唯一诉求,“如何喝得开心”成为品牌必须回答的问题。
这场在湄潭茶海间的春日音乐节,将白酒文化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趣味体验,也让汉酱在消费者的心中留下了会玩、好玩的深刻印象,不仅成为了湄潭文旅经济的枢纽节点,更借此放大了品牌声量。
茶酒共声
为非遗文化传承共鸣
自古“茶酒不分家”,两者都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符号,不仅是饮品,更是文化的载体、历史的见证。在贵州,两者的联系更为密切,都是贵州的特色产业,也是优势产业。
具体来看,二者同是非遗文化的重要表达。
贵州产茶历史悠久,自唐代茶圣陆羽《茶经》起,这里便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源头。湄潭翠芽,作为贵州茶叶的重要代表,色翠香郁,味甘形美,是自然的馈赠,是非遗茶文化的重要表达。
茅台酒酿制技艺则在2006年就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汉酱酒承袭茅台酿造技艺,展现了“酱香优雅、回味悠长”的东方神韵。
此外,两者同为匠人、匠心、匠力造就的经典之作。
湄潭翠芽从采摘到炒制、发酵到冲泡,遵循“采天地灵气,焙人间至味”匠心精神,成就了其色香味俱美的极致追求。
汉酱酒生产工艺与茅台酒一脉相承,酿造工法同宗同源,历经制曲、制酒、贮存、勾调、检验、包装六大环节,30道工序、165个工艺,历时3年方出成品,每一道工序都彰显着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
贵州茅台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刘世仲表示,湄潭翠芽与汉酱酒偕美相逢,这预示着茅台在传承和弘扬中华非遗文化的道路上,注定是一场相互吸引,同“贵”同心的融合之旅。
刘世仲致辞
从瓷器到茶叶
汉酱酒非遗叙事再升级
为探寻中华非遗文化独特魅力,2024 年,汉酱以“瓷器季”开启非遗探中华之旅,从景德镇到泉州,在“瓷与酒”的对话中构建文化 IP。
时隔一年,汉酱酒再度携手“非遗”,以“茶叶季”为全新主题,从“中国茶海”贵州湄潭出发,再次开启全新非遗探中华全国之旅。
“今天,我们继续深化‘汉酱·非遗探中华’品牌活动内涵,从‘中国茶海’贵州湄潭出发,一起探寻同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共鸣,探美‘酒’与‘茶’融生的美好生活哲学。”刘世仲如是说。
如果说此前“非遗探中华”更多聚焦的是一瓶“酒”,当下聚焦的则是一种“生活”,通过“茶酒”的非遗融合,让消费者身临其境体会到“酒罢去烹茶,酒渴也思茶,酒去茶又来”的美好生活诗意。
当下,贵州大力推动从“卖酒到卖生活”转变,贵州酒企通过发力新酒饮、“白酒+美食”、打造新型体验馆等进行一系列营销改革。贵州茅台酱香酒经销商联谊会也提出要积极做好“卖酒向卖生活方式转变”,持续夯实基础,提升势能,稳健发展。
此次,汉酱酒以“非遗”为线,将茶酒融合,通过茶海音乐节这一形势,无疑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通过新场景、新体验的融合,创新吃法、玩法、喝法、卖法,让消费场景从单一的售卖场景向品味营销、场景营销、体验营销、餐酒融合营销方面延伸,让消费者愿意喝汉酱酒、喜欢喝汉酱酒、开心喝汉酱酒。
接下来,汉酱还将在全国各地,与红、绿、青、黄、白等不同品类的茶,以及春、夏、秋、冬等不同时节的茶,开启一场场知音之约,持续创新酒、茶、旅融合新发展。
已有0条评论